主页 > 县域记 > 全国 > 安徽 > 黄山市 > 歙县
歙县
2021-11-25
歙县she 隶属安徽省黄山市,位于皖南山区盘地内,徽州文化发源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徽州民俗风情。
目录 1.美食 2.景点 3.物产 4.人文 5.综合
传统名菜
腌鲜鳜鱼 (徽州传统名菜, 鳜鱼(桂鱼)发出独特的腌鲜臭味,肉质细腻,口感滑嫩,醇香入味。一般油炸红烧,加葱椒)
虎皮毛豆腐 (徽州传统名菜,是一种豆腐表面长有寸许白色茸毛的霉制品。将豆腐切成块状,发酵长出寸许白毛,然后用油煎成两面略焦,再红烧。)
观音豆腐 (徽州特色菜品,并非真豆腐,以当地山林特有稀珍的野生灌木"腐婢树叶(观音柴叶)"和草木灰水为原料,成品形如豆腐果冻,有食疗功效。)
两香问政山笋 (以歙县问政山所出产的竹笋炖烧为食材,腊肉和竹笋炖烧,加香肠、香菇)
长陔三宝 (徽州特色名菜,三种食材和水浸泡软化,鲜猪排骨头汤作汤底,堆叠齐和汤一起炭炉小火炖3小时;食材火腿、笋干、豆腐角;或者火腿、豆泡、豆腐衣、茶叶;或者箬叶、笋干、山芋枣(红薯干)。
皖南红烧花猪肉(方块猪腩肉,红烧)
小吃:
烧饼(又名黄山烧饼,刚出炉的烧饼色泽金黄,吃起来酥脆爽口,油而不腻。通常以面粉、肥肉、梅干菜、芝麻、盐、菜油为原材制作皮和馅)
徽墨酥(糕点,酥糖糕点, 黑芝麻粉加香油而制成的, 乌黑的小方条块形似徽墨)
顶市酥(糕点,俗称红纸包或红包糖,味香甜口感松软的麻酥糖中的精品称为“顶市酥”。用脱壳的白芝麻研粉、白糖配以少量的面粉,拌以饴糖精制而成。)
苞芦粿(徽州山地宜种苞芦,当地人自古称玉米为苞芦;用玉米粉加馅料制成的粿,表面焦干,扁圆状)
酒酿馒头,当地又称端午包,实心包,制作原料是酒曲、酒酿、小麦面粉。
深渡包袱饺(类似生煎,平底锅油煎饺子)
歙县饭店、披云山庄、五峰阁大酒店、得月楼、金玉满堂酒店
黄山周边美食:黄山炖鸽、清蒸石鸡、凤炖牡丹、中和汤、腌鲜鳜鱼、虎皮毛豆腐、炒螺蛳、鱼咬羊、问政山笋、屯溪醉蟹、火腿炖甲鱼、双瀑串飞、香菇炖板栗、青螺炖鸭、方腊鱼、黟县腊八豆腐、笋衣红烧肉、油煎毛豆腐、红烧桃花鳜、清蒸石鸡、一品火锅、杜字虾米豆腐干煲
黄山周边小吃:杨梅丸子、黄豆肉馃(烙馕、黄山烧饼(蟹壳黄烧饼、徽州臭豆腐、蕨粉圆子、芙蓉糕
【徽州古城】5A
徽州古城集中展现了徽派建筑、雕刻、画艺、饮食、理学、宗法礼仪等历史文化。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在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始一千年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
古城筑于新安江畔,是沿江而建的府城,城墙内有瓮城。选址新安江与斗山之间,曲水流觞与后背靠山的格局。
城内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过街楼、古戏楼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楼百余间。
大学士坊,又名许国石坊,俗称“八脚牌楼”,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许国是明代万历年间大学士,政绩好,在家乡歙县立此牌坊光宗耀祖。现为中国现存在唯一的八角牌楼,为徽州古城的象征之一。此牌坊有三绝:形式上呈口字形;生前在世就立坊为二绝;在石头上仿木接榫为三绝。石料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回石,粗壮厚实。八根柱子各为50公分见方的石柱,梁枋、拦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了4-5吨的大块石料。精雕细刻,牌坊内侧都有精美的雕刻图饰。古城内其它的牌坊非常多,每座牌坊都颇具意义,都是历史人文的岁月沉淀。
古徽州府衙,为今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于唐,宋绍熙年间州衙毁于大火,历代重建多次。2009年按照明代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府衙大堂之后是知府的生活区域。内有一座小花园,小桥流水假山凉亭一派江南园林的作风。
【新安江山水画廊 旅游风景区】 4A
位于深渡镇, 山水画廊全长百余里,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结合著称,是黄山一歙县一千岛湖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的立体格局与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让新安江显得尤为生态、妩媚。新安江是歙县人民的母亲河,古徽州文明的摇篮。曾是古徽州府所在地的歙县地处皖南山区,山是闭塞的屏障,水却是开放的大门。新安江就是古徽商的黄金通道,是连接苏州、杭州、扬州这些“天堂”之地的纽带"财运水路"。明清时期古渡千舟、帆影齐聚,商旅过客如织。
新安江,四季如画,风光秀美。春光里的新安江,两岸油菜花海飘香,簇染出明媚的金黄暖意。灿烂的阳光撒在江面上,粼粼波光,幽幽碧波,徐徐清风,一切都自然归于平和与安宁。江边竹影婆娑间掩映着一幢幢民居,白墙灰瓦倒映于青江之中,透着平淡质朴的美,煞是好看。唐代李白曾赋诗“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赞美之。一江秀美之水,远山如黛水如烟, 犹如泼墨淡彩的山水画。
景区画廊还有许多可玩、可看、可品之处。供十人合围的千年古樟,位于漳潭村,树龄逾千年,高26米,主干径达10米以上,荫地面积1850 平方米,被誉为全国“樟树之王”。相传汉代张良安眠于此。夏秋两季,这里出产香甜可口的三潭枇杷、甘爽美味的三口蜜桔。此外,还有古色古香的九砂古村,风景秀美的大川岛、凤凰岛等。
漳潭村的“十里红妆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据说当年这些器具在新娘出嫁之日由人抬行,甚至于绵延数里,故称之为“十里红妆”。红妆馆,展现琳琅满目的馆藏展品,明清时期的江南民间生活写实: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
凡新娘嫁到夫家生活一辈子所需一应俱全,体现了古徽州的“闺阁文化”。
到冰雪九龙谷去,又可领略到新安江不一样的魅力。北国的冰雪旅游资源落地于此,构筑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冰雕艺术品,成就了一方“冰天雪地”浪山漫场景,也少了长途劳顿到北国看冰雕的辛苦。体验冰雕馆时,一定要注意穿上厚厚的棉服,因为里面的温度低达零下十几度。冰雪九龙谷还有孔雀园供游玩,孔雀开屏之时,画面美丽,多姿多彩。
【歙县牌坊群·鲍家花园】 5A
位于棠樾村, 旅游景区由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鲍家花园组成,因其举世无双的牌坊文化及独一无二的盆景文化而闻名遐迩。它们为徽州牌坊中的代表之作,雄伟壮观,全国罕见。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
七座牌坊各具特色,各有故事。其中前三座明代坊为:(1)鲍灿孝行坊、(2)慈孝里坊、(3)鲍象贤尚书坊。鲍灿孝行坊旌表孝子鲍灿,坊阔9.54米,进深3.54米,高8.86米。整个牌坊典雅厚重,图案雕饰精致。慈孝里坊为旌表宋末处士鲍宗岩、鲍寿孙父子。坊阔8.57米,进深2.53米,高9.60米。朴质无华,厚重相宜。鲍象贤尚书坊旌表兵部左侍郎鲍象贤,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剩余的四座清代坊为(4)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5)鲍漱芳父子乐善好施坊、(6)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7)鲍逢昌孝子坊。四座坊均为冲天柱式,结构类似,大小枋额都不加纹饰,惟挑檐下的拱板,镂刻有花纹图案。月梁上的绦环与雀替也相应雕刻有精致的纹样。粗大的梁柱平琢浑磨,不事雕饰。
在牌坊群的周围还伴有古祠堂、古民居和古亭阁等。牌坊群旁有三座祠堂:一为敦本堂,俗称男祠;二为清懿堂,俗称女祠;三为世孝祠。这些保存完好的祠堂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生动教材。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鲍家花园,有“东方园林之母”的美称,在历史上与当时苏州拙政园、无锡蠡园并称“江南三大私家名园”,是典型的古徽派园林与徽派盆景相结合的中国私家园林中的精品。花园占地360余亩,收藏盆景作品近万盆,荟萃海内外盆景流派之精华,广纳各方花草藤木之名贵,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于一体,为当今中国最大、最美、最具特色的微商贵族庄园。鲍家花园的盆景园以山石盆景为主,花草树木盆景为辅。园内盆景大多以枝干虬曲的木本植物为培育对象,树桩大而奇,形态蟠曲古朴,造型精巧奇美,倔傲刚劲,也不乏小巧玲珑型,充满装饰美感。镇园之宝为“南国风情”盆景。它枝杆高1.28米,冠幅达2.8米,是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古榕盆景之一,已有二百多年的培养史。
【 雄村景区 】4A
雄村有800多年的久远历史,历史上教育发达,人才辈出,古迹众多。青山环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块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巍峨壮观的牌坊:“四世一品坊”、“大中丞坊”、竹山书院、慈光庵、桃花坝等古迹沉淀着雄村古老深厚的文化内涵。雄村在徽州五千多个古村落中是最有历史文化的,号称“徽州最雄村”。新安江上的岛屿,小南海的岑山岛。岛上古木参天、景色秀丽。巨大的观音像和康熙御书“星岩寺”造就了这一片“佛国天地”。星岩寺诠释了徽文化的真谛,涵括了儒道释精髓。村庄环境优美,风水极佳。背倚翠微,面屏竹山,两条游龙般的山脉蜿蜒其左,如虎似狮的群山雄踞其右,飘带状的新安江绕村东流,粉墙黛瓦,古树掩映,山青水秀,世外桃源。
【阳产土楼】
位于深渡镇,皖南山区的群山之中,一个依山而筑的小山寨,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因壮观的土楼群建筑而闻名。
因交通不便,数百年来,这里的山民就地取材,取
红壤木材筑巢而居,落后生产力下的产物成就了如今
这古朴而神奇的画卷之作。放眼望去,阳产的山坡上,300多幢黄黑白三色的土楼建筑,一排排、一行行、村落幢幢,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地由山脚伸向山顶,巍峨矗立,交相辉映,甚是壮观。不似徽派建筑的翘角飞檐、白墙黛瓦,阳产是徽州最另类的古民居建筑,却彰显
了阳产独特的意境之美。阳产的土楼与土楼之间,以
石板或青石铺地,始终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除了土
楼本身的魅力外,金秋时节,阳产还有斑斓多姿、丰富
多彩的晒秋活动,晒出满满的幸福味道。
【 渔梁村景区 】
徽城镇渔梁村,因渔梁坝而闻名。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渔梁坝和水运码头是村里最有特色的景观。渔梁村在唐代已具雏形,因其紧邻新安江而成为当年徽州最繁华的水运商埠和商业街区。如今,渔梁村蜿蜒的青石街巷、孤寂的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的老宅,都印证着这座水运商埠昔日之繁华。古村依山傍水,中间高两头低,极像一条游动的大鲤鱼。村里路面用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铺就,恰似鱼鳞,烟雨绵绵中,整个村子仿佛一条巨大的鲤鱼在微微游动……渔梁村内传统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就有三百多处。沿江一色的木排店面、石板卵石路,使村上岸边的商业街极富古韵特色。
徽州历史博物馆
金竹贡菊、问政山笋、黄山猕猴桃、杨梅、三潭枇杷、金丝琥珀蜜枣、三口蜜桔、徽州雪梨、山核桃; 新安关酒酿,茶叶、油茶、竹笋、土豆、红薯、柑桔、葡萄;
“大方茶”“黄山白茶”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潭枇杷”“三口柑橘”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中药材种植作物:黄山贡菊、绿萼梅、山茱萸(红枣皮)、厚朴、黄精、黄蜀葵、铁皮石斛等。
文房四宝:徽墨、歙砚。
歙县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历来崇文重教、诗礼传家。那里是迷人的,元代汤显祖的诗句“一生痴绝梦,无梦到徽州”使多少人对它魂牵梦绕。
地名由来:歙she 名称源于秦朝对当地郡县建制名,汇聚合作之意。隋朝曾称其"新安郡"多年。北宋宣和三年(1121)宋徽宗将歙州改为徽州,该名称仿效唐朝的徽州(今湖南绥宁)表意美好的人居地。
徽派建筑:不仅是建筑工艺,还是人文思想表达式。典型古建四代表是:徽州牌坊、黑与白民居、古塔、祠堂,它们遍布城乡。徽州古城内的马头墙数量非常多,像一部活生生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与文化的表演者,无声地展示千年的岁月沧桑。
歙县是中国三大地域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敦煌学、藏学、徽学),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那里的牌坊文化,勾勒出封建社会“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
歙县人民对春节的传统尤为热爱,江南俗语称:徽春兆喜在歙县,可见歙县的春节文化深入人心。两千年的历史积淀,让歙县的春节文化厚重磅礴,活动项目丰富生动。每年春节时期,将军古戏台、徽商书院、歙县先贤馆、徽州牌坊、雨巷景区等处处展现春节最本真意。
徽州语话:可以细分为五个片, 分别是: 绩歙片、 休黟片、 祁德片、 严州片、旌占片。虽同属于汉语,但它们与当今的普通话差别很大。
徽派戏曲:是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流入,经过衍变,形成徽调主要唱腔吹腔拨子,其后又衍变成二黄腔。清代中期,徽剧风靡中国,形成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绵潭徽戏。
徽墨、歙砚制作技艺,徽墨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徽墨的制作有点烟、刻模、和料、制墨、描金等十几道工序,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制作技艺以雕刻为中心,由选石、构思、设计、定型、雕刻、打磨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等多个品种,其石质兼具坚与润的特点。
徽派盆景技艺,徽派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其制作有炼苗、审苗、修饰、造型、点石、铺苔、松绑命名等多项工序。其艺术风格概括为师法自然,主次分明,巧拙并用,藏露得宜,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张一帖内科疗法,“张一帖”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张家世医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治疗急性热病、内科疑难杂症有奇效,往往一帖(一剂)药而起沉疴,故被称为“张一帖”。其内科医术特点是辨证准,用药猛,剂大力专,择时分服. 对胃肠、肝肾、痹证等疾病各有治法特色。
徽州三雕(砖雕),徽州砖雕源自于汉代的画像砖,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总共有选坯、画稿、打坯、雕刻、刻细、开脸、修补、拼接安装八道工序。以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为题材,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屋顶、柱础、屋瓴等处。
其它级别的非遗还有:
* 徽州竹编,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如今的徽州竹编突破原来长、圆、方、扁造型和简单的图案,发展成竹编画、竹雕、竹制人物、竹编兽禽等。竹编的色彩,也由黑色和本色两种,增加了红、黄、绿等多种颜色。
* 叶村叠罗汉(表演),叶村叠罗汉起源于明末。由两三人到十几人不等表演,其堆叠方式不仅仅是“站肩”、“骑脖”等简单的往上堆叠,还有伏、仰、卧、拉、撑、支等组合造型姿式,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其脸谱化妆也很有特色,分“下架”“二架”“三架”“小顶”等类型开脸。
* 嬉鱼灯是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独特的古老民俗,起源于明初,鱼灯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鱼骨架全部用毛竹青片,所用的纸全部是棉纸,鱼灯彩绘鱼鳞,额写“王”字,大的长约7米,需七八个壮汉才能舞动;最小的鱼灯1米以下,孩童即可举游。
* 三阳打秋千起源于明末,由特制的木制转动秋千架,扮成仙女模样的孩童乘坐在上面,并用方言唱本地的民间小调《普陀庵》等秋千歌。打秋千中的唱曲均为徽剧民间小调,并有板鼓、小鼓、京胡、笛子等乐器伴奏。
* 打土墙技艺,修筑深渡镇阳产村的土楼。
* 徽州剪纸主要有剪、铲、刺、贴等技法,其特点构图对称,字画兼容,画面充实,疏朗相对。注重吸收徽派版画和徽州四雕等其他民间艺术精华,利用光和影的效果,用黑白色调来展现徽州的建筑与人文,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 许村大刀灯设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以长条竹等为原材料制作大刀,刀外形画有人物、花草等图案,刀鼻处写有祝福语。大刀灯有大中小三号,舞刀人要通力协作,配合默契。
* 跳钟馗舞蹈始于明万历年间,多在端午节演出,寓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其最有代表性的是流传在雄村义成、郑村堨田、徽城镇渔梁的跳钟馗。跳钟馗以跳为主,着重在“跳”和“醉”上下功夫,形成一种独特的舞姿。
* 皖南木榨油技艺(歙县木榨油),木榨榨油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木榨榨油采取纯粹木材设备,经过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等十多道工序,完全靠人力手工完成,所产出的油天然,纯净,没有污染,色香俱全。
“汪满田鱼灯”始于清光绪初年,兴鱼会嬉灯以剋火灾。鱼灯竹扎纸糊,彩绘鱼鳞,额写“王”字,大的长约7米,高3米,三节,内点烛100多支,鱼嘴有喷火装置,每灯需20多人抬游。小的一米以下,点烛数支。村有五(祠)鱼会,每会扎一大号鱼灯,总祠雍睦堂又扎一龙头鱼身灯,谓鲤鱼化龙灯,十分别致。杂灯虽小却精巧,有十二月花篮灯,五谷灯,瓜菜果灯,狮、猴、猪、牛、羊、兔动物灯,皆五彩斑斓,活灵活现,尤其是狮灯、猴灯,可以拉线舞动。 入夜,大鱼灯搭架点烛、封门。锣鼓声中,按总祠、支堂尊卑次序列队,前面旗幡幢幢,大开锣清道。接着是一盏竖着的薄刀形灯,及两只人扮的狮子边走边舞。后面是鲤鱼化龙灯领头的大鱼灯队,少女花篮灯、少男狮灯、猴灯、儿童杂灯。队伍中还杂有十多根大杉树火把熊熊燃着,很有气势。大鱼灯随抬灯人步履摇头摆尾,口中不时喷发流星,游到各户门前,各户皆放爆竹迎送,年长者、新婚之家可从鱼灯内换得寿烛、子烛。至村中坦场,各花灯、杂灯围成一圈,大鱼灯会合在坦上奔跑,谓“滩花得子”。最后游出村口,拜神庙,返回祠堂。
“舞大刀”是以长条竹等为原材料制作大刀,并以其为道具编创的传统民俗舞蹈。大刀制作属传统的手工工艺,刀外形画有人物、花草等图案,点缀画面。刀鼻处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大刀正式开耍!单人高举的八把小刀时而一字排开,时而列成两队;中间的大刀则在众人合力之下被竖起,然后又放倒平行于地面来个“横扫千军”,舞得虎虎生风。大刀舞毕收立,分列的小刀队纷拥而上,围住大刀,举着小刀叫吼着,呐喊声振聋发聩,地动山摇。每年正月十五,许氏所有宗祠共派出一支舞刀队,擎着两丈高的大刀,走上十里长街,来回舞个通宵!里里外外人声沸腾、欢呼雀跃。
流传千年的许村“舞大刀”民俗表演成为许村闹元宵不可或缺的饕餮大餐,它舞的是大刀,凝聚的却是徽州人的团队精神。
据《唐书·忠义传》记载,许远智勇双全,精通兵法,并自创了一套“许家刀法”。五代时,许远之孙许儒为避战乱,举家由河南迁至徽州,繁衍生息,家族日渐兴旺。为缅怀忠烈,“许家刀法”经历千年沉淀和演变,逐渐成为许村流传下来的固化民俗“舞大刀”。
如今,承载着民族记忆和镶嵌着徽州文化符号标志的许村“舞大刀”,被进一步开发和传承,成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后人了解到徽州民俗的独特性和历史性,既丰富了当下的民间生活,也回归了民俗历史。
【“群龙游古城”民俗表演】
歙县和中国其它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对龙的尊重,对龙的崇拜那是放在一切崇拜之首的崇拜。古老的歙县除了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美誉,还有村村均有嬉龙之习俗。村许村镇的板凳龙,经济学家王茂荫故乡——杞梓里镇的布龙,还有古歙南乡第一村的昌溪乡舞草龙,它们各具特色。 舞龙的程式动作有:龙戏水、三点水、拜四方、喷火花、三进三出、摆龙威、盘龙等。
* 许村的板凳龙。相传很久以前,遇上大旱,土地龟裂,民不聊生,东海的一条龙不顾一切跃出水现,下了场大雨,拯救了禾苗,拯救了苍生,但由于水龙的行动没有得到上帝的同意,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这样的好龙,老百姓很是心疼,他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不分昼夜地奔走祷告,于是舞板凳龙的习俗由此产生。许村的板凳龙舞在明代中期就成形,每户男丁出一条板凳,最旺时有一百多条板凳,可谓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 昌溪的舞草龙每年的秋收季节,村民们便在收获的田间地头,闲暇谈笑中就地取材,利用收割的新鲜稻草,编扎成栩栩如生的草龙。待到中秋月圆之夜,将草龙周身插上燃亮的竹香,放响成串的彩炮,敲起欢快的锣鼓,自发组织,自由配合,自撑自舞以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喜庆,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 梓里的布龙则更具人性化,因为在整个自然界里,只有人类是穿衣着裳的,把龙穿上青布衣,这是梓里人对龙的爱戴和对龙的尊重。杞梓里王姓发源于山西太原,明洪武初年辗转迁徙定居于歙县杞梓里,其舞龙习俗也由关中带入。开宗立派以后,春节,元宵期间开展舞龙自娱自乐活动,既增强了族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祥和气氛,又寄寓着族人“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避邪去灾,青吉平安”的良好企盼。杞梓里龙为青色,寓意“青青吉吉”。(青龙全长20米左右,分大(闰)小(平)年确定长度,闰年为13节,平年12节。结构以竹篾为骨架,绵纸扎糊,白布龙衣,饰以青色花纹图案,龙须用苎麻染就)。
“钟馗嬉府衙”,民俗表演。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是中国著名的民间神之一,已被道教纳入神仙体系。我们歙县的“跳钟馗”民俗活动大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因为端午节前后是五毒活动猖狂之时。宰相故里雄村的“钟馗出巡” 它以壮观、威武的气势取胜,且原始古朴,原生态味浓厚。徽城镇渔梁街 “钟馗除妖”, 它以太义凛然、寒气逼人的杀气让人震慑。郑村的钟馗嫁妹,则显出了钟馗呵护妹妹的长兄之情,突现钟馗驱逐五毒,不让邪气冲撞了妹妹婚嫁喜气的威严正气,显现钟馗是保一方平安的神灵。
“接任表演” 《接任》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徽州知府接任的真实历史情景,离任知府王问,接任知府张祯以及其他府县官员全属真实的历史人物。接任的种种程序和所有官员穿的公服,接官仪仗,也基本按史料记载再现。这支仪仗队伍,他的成员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新到知府的仪仗;二是徽州府众官吏。官吏主要有同知正五品,相当于副知府,通判正六品,主管农田水利、粮食运输官;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绩溪六县令,正七品;照磨从九品,府衙参谋官,查核公事文牍知文书卷系印刷;阴阳,官名全称为阴阳正术,从九品,主要负责计漏报时及选定府衙官仓;赞礼生,由府学官官生担任,相当于现代的会议、活动司仪,训导相当于教育局副局长,官未入流;和尚官名为僧纲司都纲,从九品,管理和尚的僧官;道士,官名全称为道纪司都纪,从九品,管理道士的道官。
“跳竹马”...
徽州文化解读
文化都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制度、精神三层面的徽州文化是三位一体关系。
物质层面的徽州文化包括徽州古建三绝(民居、祠堂、牌场),徽派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徽州村落水口布局、徽派科技发明、书画作品、著作文献等有形的文化载体……这些物质层面的文化是徽州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凝固的、有形的、形而下的文化形式。
精神层面的徽州文化主要指在徽州这一地域产生的哲学、宗教以及科学、文学、医学、艺术、民俗等观念性文化,精神文化是徽州文化的内核,反映了徽州人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规则,伦理价值。这是徽州文化无形的、形而上的、动态的文化形式,也是徽州文化之所以称为徽州文化、徽州人之所以为徽州人的最本质的内在动因。
制度层面的徽州文化主要指古代徽州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土地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制度文化是徽文化的中间层面,介于徽州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是动态的半有形的文化形式。
行政区划:2020年歙县下辖15个镇13个乡:徽城镇、深渡镇、北岸镇、桂林镇、杞梓里镇、富堨镇、雄村镇、街口镇、郑村镇、许村镇、溪头镇、岔口镇、霞坑镇、三阳镇、王村镇、金川乡、昌溪乡、武阳乡、坑口乡、上丰乡、长陔乡、璜田乡、新溪口乡、小川乡、石门乡、绍濂乡、森村乡、狮石乡。常住人口为46.89万,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隶属黄山市。
地理: 地处皖南山区,境内雄峰挺拔,峻岭逶迤,丘陵起伏,溪谷纵横,地貌多样。85%以上是山区、水库区,人均三分地五亩山。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95%。境内河溪纵横,森林茂密,生物多样,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境内最高点天目山脉清凉峰,海拔1787.2米,最低点县南街口,海拔110米。新安江自黄山徽州区入境,纳练江、昌源河等支流,曲折东南流,于街口流入千岛湖。
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4℃,年降水量1477毫米。温度区域分配沿河谷一带高,南北山区低,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3.8℃;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7.9℃。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10℃。
经济:2021年GDP值225亿元, 2021年全县旅游总收入82.6亿元。传统产业: 汽车零部件产业、精细化工、面料纺织、绿色食品加工、旅游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文化创意等产业。
交通: 皖赣铁路横贯东西,京福高铁和黄杭高铁均在歙县设站(歙县北站,三阳站),杭临绩高铁规划中;徽杭高速、绩黄高速公路和黄千高速(在建)直达县境,国道G233;新安江航道直通杭州千岛湖。县城直距黄山屯溪飞机场20公里。
索引:2022年 内容来源 ahsh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