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旅 > 主题旅游
地球上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一、文化遗产
1.长城(东起山海关 西至甘肃省嘉峪关,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设施)
2.甘肃敦煌莫高窟
3.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4.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西安市临潼区)
5.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房山区)
6.西藏布达拉宫历史群建筑(拉萨市)
7.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承德市)
8.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济宁市曲阜)
9.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十堰市)
10.云南丽江古城(丽江市区)
11.山西平遥古城(晋中市平遥县)
12.苏州古典园林(苏州市区)
13.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14.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15.重庆大足石刻(重庆市大足区)
16.河南龙门石窟(洛阳市)
17.明清皇家陵寝(湖北钟祥明显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沈阳盛京清三陵 )
18.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成都市)
19.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黄山市)
20.山西云冈石窟(大同市)
21.辽宁高句丽王城、吉林王陵及贵族墓葬(集安市、桓仁县)
22.澳门历史城区(澳门半岛大堂区)
23.河南安阳殷墟(安阳市殷都区)
24.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江门市开平)
25.福建土楼(永定、南靖、华安)(漳州市和龙岩市)
26.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东汉三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
27.内蒙古元上都遗址(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
28.中国大运河(流经 京津翼鲁豫皖苏浙、25地级市)
29.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经河南(洛阳)、陕西(西安)、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新疆(楼兰库尔勒轮台喀什)
30.土司遗址(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
31.福建鼓浪屿(厦门市)
32.浙江良渚古城遗址(杭州市余杭区)
33.福建泉州(宋元时代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5项文化景观遗产)
34.江西庐山国家公园(九江市)
35.山西五台山(忻州市的五台县、繁峙、代县、原平、定襄)
36.浙江杭州西湖
37.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红河州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约100多万亩)
38.广西花山岩画(崇左市宁明、龙州、江州、扶绥)
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山东泰山(泰安市)
2.安徽黄山 (黄山市)
3.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 (乐山市)
4.福建武夷山(南平市)
三、自然遗产
1. 四川黄龙(阿坝州松潘县)
2. 四川九寨沟(阿坝州九寨沟县)
3. 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杨家界)(张家界市武陵源区)
4. 云南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云南省内流域,丽江市、迪庆州、怒江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
5.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地跨成都市的都江堰、崇州、邛崃、大邑;雅安市的芦山、天全、宝兴;阿坝州的汶川、小金、理县;甘孜州的泸定、康定)
6. 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昆明石林、贵州荔波和施秉、重庆武隆和南川金佛山、广西桂林和环江)
7. 江西三清山(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
8. 中国丹霞(广东韶关市丹霞山、浙江江山市江郎山、江西鹰潭市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邵阳市新宁崀山、贵州遵义市赤水丹霞)
9. 云南澄江化石地 (玉溪市)
10.新疆天山(托木尔峰(阿克苏)、喀拉峻-库尔德宁(伊犁)、巴音布鲁克(巴音郭楞)、博格达(昌吉))
11.湖北神农架
12.青海可可西里
13.贵州梵净山(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
14.江苏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盐城市)
****************
新疆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是全球温带干旱区最大的山系,在地球科学、生物与生态学和景观美学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天山具有极好的自然奇观,将反差巨大的炎热与寒冷、干旱与湿润、荒凉与秀美、壮观与精致奇妙地汇集在一起,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典型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南北坡景观差异和植物多样性,体现了帕米尔—天山山地生物生态演进过程,也是中亚山地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特有种的最重要栖息地,突出代表了这一区域由暖湿植物区系逐步被现代旱生的地中海植物区系所替代的生物进化过程。
福建土楼: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组成,即:永定的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南靖的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和贵楼、怀远楼;华安的大地土楼群,共计46座土楼。
澄江化石地:保存极其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化石群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物的原始特征。
广西花山岩画:距今约2600年,断崖上的画面宽221米,高约40余米,面积8000多平方米,可数的图像尚有1950个。
涂绘了巨幅赭红色(赤铁矿原料)的人像和物像,气势雄伟,内容丰富,是古代骆越人祭祀活动仪式的记录,是巫术文化的遗迹,
岩画所绘的刀剑、铜鼓、羊角纽钟等多是战国到东汉时期壮族先民使用的器物。